第八十六章 赵构的惊魂之旅-《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大宋不仅仅是赵氏之大宋,还是无数既得利益者的大宋。

    到了大宋真要灭亡的时候,这些人才知道破破烂烂的大宋有多好。

    相比而言,不是蛮夷却胜似蛮夷的大同就格外面目可憎。

    大宋都要灭亡了,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自己得不到的,宁愿毁掉也不给大同!

    远在临安城中的赵桓病急乱投医,并不知道鼓动自己下诏清野的臣子想法会如此复杂,可身处郾城一线的赵构却亲眼看到了执行清野诏的严重后果。

    穷家破屋值万贯。

    对普通百姓来说,谁来当皇帝都是要纳粮,而且在大同治下还能少纳粮。

    谁会为了大宋的什么社稷兴亡,而主动毁掉自己的产业?

    指望百姓自愿清野是不可能的,要落实诏令就不能有妇人之仁。

    郾城县因为地处“边角”,上次同宋两国大战中就被同军直接忽略掉了。

    这次也一样,同军前锋连更靠北面的临颖县都没有打,更不可能来打郾城,百姓对清野诏非常抗拒。

    但知郾城县事郭旭乃是大宋忠臣,收到朝廷诏令之后,其人就立即派出军队和衙吏深入乡下强行清野任务。

    手握“奉旨行凶”之权,惯于祸害百姓的衙吏和丘八们自然不会客气。

    这期间究竟会发生哪些事情,没有人记录。

    赵构等人来晚了,也没有亲眼见到郾城官府派人清野的场景。

    时值冬日,冬小麦才长出几寸长的绿苗,倒是用不着费劲烧毁,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千里焦土”。

    但接连经过几个村落都看不到一个活人,仍然让人瘆得慌。

    王云和高世则守在村口,注视在不远处麦田中啃着麦苗的三匹坐骑。

    连日逃亡,二人身上的衣服多有污损,脸上也满是憔悴和忧虑。

    同军正在快速奔赴南阳府,现在便是想回临安也回不去,出使前已经与家人诀别,也没什么好想的,他们忧虑的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

    二人身后的废弃村庄中,赵构站在一处仍冒着缕缕青烟的断壁前,默不作声地看着地上的焦黑尸体,已经数十息了。

    死者是位老者,身上并没有明显的伤痕,怀中还抱着一片已经碳化的门板残骸。

    看其倒毙的姿态,应该是不愿离家而被大火活活烧死。

    原本贵气逼人的康王现在一身污垢,脸上凝满寒霜,望着地上的尸体久久不语,似乎下一刻就要爆发。

    最终,其人还是止住了冲动,奋力推倒那面断壁,掩埋了老者的尸体。

    王云、高世则听到动静,赶紧牵马迎了上去。

    “殿下,天下可亡,大宋不可亡!”

    一路上见到被这么多毁弃的村庄,赵构一直沉默不语,王云害怕康王心结难开胡思乱想,因而话中有话。

    清野确实会造成百姓流离死伤,但这些牺牲是值得的。

    至少,能让沦为战区的各地百姓感受到恩养了他们一百多年的大宋灭亡之痛,并告诉他们正是贪婪的大同帝国入侵才造成了他们的家产被毁。

    如此,方可最大程度调动各地军民抗击同军的决心。

    再说,改朝换代,天下兴亡,哪有不死人的?

    要死,也要让哪些即将成为大同百姓的人先死!

    看到倒毙的焦尸,赵构确实心绪难平,却没有想百姓该不该死的问题。

    其人想到了如果大宋被灭,临安城中的宫阙化作一片焦土,自己会不会成为那老者一具焦黑且无人掩埋的尸体?

    不想死,就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谁也不行!

    赵构不想在王云的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思,只是点了点头,便翻身上马,平静地道:

    “走吧,时辰不早了。”

    时辰其实还很早,但郾城严格落实朝廷诏令清野,没能挡住同军已经南下的步伐,却先让他们三人先尝到了苦头。

    这一路上没有百姓,便没人能为尊贵的康王殿下献上饮食,并帮助使团喂养马匹。

    更惨的是所有村庄的水井要么被填埋,要么倒上了粪便,根本不能喝。
    第(2/3)页